记者寒冰报道,3月的世界杯预选赛对大洋洲而言,无疑是一个“双赢”的局面。新西兰在预选赛中以5战全胜的成绩脱颖而出,凭借29比1的得失球比,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大洋洲的世界杯直通名额。而“脱洋入亚”的澳大利亚则凭借13分位居C组第二,仍有望在亚洲连续第五次闯入世界杯。随着世界杯名额扩容到48支队伍,资源分配是否公平问题愈加引人关注。在这种背景下,澳大利亚是否仍应继续“脱洋入亚”,其必要性是否值得重新讨论?
2026年世界杯将扩军至48支球队,意在让更多的“足球第三世界”国家能有机会通过比赛促进足球的发展,带来巨额的参赛奖金、电视转播费以及赞助收入,进而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足球进步。此前,无论从人口还是GDP的角度来看,32支队伍的世界杯并未能真正实现全球影响力的覆盖。
2022年世界杯32队的参赛国总人口为16.31亿,占全球人口的19.8%。在16个拥有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中,只有4个参赛;GDP占全球57.8%,在全球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20个国家中,仅有14个参与世界杯。因此,国际足联在48队的世界杯名额分配上,显然更多地倾向于“足球第三世界”,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等人口大洲。亚洲直接获得4个新增名额,非洲也增加了4个。除此之外,欧洲之外的其他五大洲则共同争夺两个附加赛名额。
展开全文
然而,仔细分析亚洲与大洋洲的世界杯名额分配,问题也愈加显现。以大洋洲为例,澳大利亚的加入提升了大洋洲的整体水平,但尽管大洋洲总人口仅为2500万,却仍然拥有一个直接晋级世界杯的名额,资源分配极不均衡。以全球77亿人口为基准,世界杯名额仅为45个,平均每1.82亿人可获得1个名额。而大洋洲这一比例是其他大洲的七倍以上,显得尤为不公平。
事实上,大洋洲足联之所以能勉强作为一个洲际足联,主要依赖于澳大利亚这个人口和GDP在南半球都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国。澳大利亚“脱洋入亚”后,剩下的“大洋洲”人口仅占全球的3‰,GDP仅为全球的2.3%,依然能独占一个世界杯名额,这无疑对亚洲等其他地区造成了不小的压力。新西兰,尽管人口只有500万,全球排名约在90位上下,依然在世界杯扩军后获得了一个正赛名额。这一现象让亚洲足球界不得不重新审视澳大利亚“脱洋入亚”的合理性。
不仅如此,从大洋洲自身的情况来看,世界杯资源的分配也显得不公平。新西兰的对手大多排名远在150名开外,最低的萨摩亚排名甚至在186位左右。与其他10个几乎全是业余球员的参赛队相比,新西兰全职业的阵容无疑是“降维打击”,其在大洋洲的世界杯名额几乎成为了新西兰的“专属”。如果长此以往,这一局面将违背国际足联“让更多国家分享世界杯红利”的初衷。
澳大利亚当初选择“脱洋入亚”,一方面是因为大洋洲足联的实力相对较弱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开与欧洲和南美球队的强劲竞争。而现在,大洋洲已经有了一个世界杯名额,如何让亚洲和大洋洲的名额分配更为平衡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。除了让澳大利亚“脱亚归洋”,外界还提出了一个较为有趣的方案——让大洋洲与亚洲合并为一个“亚大区”,共同争夺世界杯名额。这一提议也许能使资源分配更为合理,更符合国际足联扩军的初衷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